米利西奇:中国足球需走本土化发展之路
当中国女足主帅安特・米利西奇在专访中说出 “中国很大,需按适合自己的方式去制定足球发展计划” 时,这位曾辅佐世界杯名帅、率队征战国际赛场的资深教练,正以旁观者的清醒与实践者的敏锐,点出中国足球发展的核心命题。从男足联赛的外援依赖到女足青训的突围探索,中国足球从未停止对发展路径的追寻,但米利西奇的论断,恰是对过往经验的深刻总结 —— 唯有扎根本土土壤,才能培育出真正的足球力量。
米利西奇的话语权,源于其横跨男女足、贯通亚欧美足坛的丰富履历。球员时代斩获 U20 世界杯金靴,教练生涯辅佐澳大利亚男足登顶亚洲杯,又率澳大利亚女足跻身世界杯 16 强,这份经历让他对足球发展的规律性有着深刻认知。2024 年接手中国女足后,他用一年多时间完成了对中国足球生态的实地观察:从永川锦标赛的夺冠征程到美国拉练的胜负交替,从东亚杯的顽强战平到亚洲杯备战的紧锣密鼓,他既看到了中国球员 “技术出色、左右脚均衡” 的先天优势,也直面了 “冲刺能力不足” 的现实短板。这种兼具宏观视野与微观洞察的认知,让他的 “本土化论” 绝非空泛之谈。
zoty中欧,zoty中欧登录,zoty中欧体育,中欧体育(zoty)官网中国足球的 “大”,不仅在于 960 万平方公里的地域跨度,更在于足球生态的复杂性与差异性。中超联赛的射手榜早已暴露深层矛盾:2025 赛季第 26 轮战罢,射手榜前六席被外援尽数包揽,山东泰山外援贾扎什维利以 22 球领跑,而本土射手王浙江绿城的王钰栋仅以 11 球位列第七,成为前十中唯一的本土球员。外援 “锋线核弹” 般的战术地位,虽提升了联赛观赏性,却压缩了本土球员的成长空间 —— 某中超强队的外援三叉戟包揽全队 60% 的射门,本土前锋场均射门不足 1 次。这种 “即插即用” 的短期思维,与米利西奇强调的 “长远计划” 形成鲜明对比。而在女足领域,尽管没有外援困扰,却面临着与日韩澳的竞争差距:日本女足凭大量留洋球员掌握国际足球话语,澳大利亚女足依托欧美联赛资源快速提升,中国女足则需在新老交替中寻找平衡,22 岁的邵子钦、20 岁的潘红艳等新星的成长,迫切需要符合国情的培养体系。
本土化并非闭门造车,而是对外来经验的创造性转化。米利西奇在分析欧洲女足崛起时曾指出,豪门俱乐部的资源倾斜、联赛体系的完善运作是关键,但他同时强调 “不能完全照搬”。这种思路在校园足球 2.0 计划中已得到实践:该计划引入德国青训 “技术 + 战术 + 体能” 的核心理念,却并未生硬复制。在北京、上海的中小学课堂上,德国的科学训练法被转化为趣味游戏;在教练培训中,1 万名中小学教师既学习德国的专业理论,更结合中国学生的生理特点与学业需求调整训练方案。更关键的是构建了 “校内联赛 - 区域选拔 - 全国总决赛” 的三级赛事体系,2024 年全国总决赛吸引 10 万名选手参与,直播观看量突破 5000 万,这种扎根校园的赛事生态,远比单纯引进国外青训营更具可持续性。
米利西奇的执教实践,正是本土化理念的生动诠释。在女足阵容构建上,他拒绝 “唯年龄论”,让吴海燕、王霜等老队员以经验赋能团队,同时给邵子钦、王爱芳等年轻球员出国比赛的成长机会,形成 “老带新” 的良性循环。训练中,他没有盲目照搬欧美高强度训练模式,而是针对中国球员的体能特点设计专项方案,通过反复打磨实现 “小小的进步”。更重要的是,他着力培育本土足球精神 ——“穿上中国国家队球衣,就要带着必胜心态去踢”,这种精神塑造,远比技术传授更能滋养足球土壤。
足球发展从来不是线性叙事,米利西奇特别强调 “要有远见和耐心”。日本女足从青训改革到留洋潮起用了近 20 年,德国足球从二战后低谷到重回巅峰耗时更久。中国足球的本土化之路,既需要校园足球 2.0 计划这样的基础工程持续发力,也需要联赛层面破除短期功利思维 —— 减少对 “外援救世主” 的依赖,给王钰栋们更多射门机会;既需要借鉴欧洲女足 “资源整合” 的经验,推动男女足训练资源共享,也需要保留自身技术细腻的传统优势。正如米利西奇在女足训练中坚持的 “勇敢控球,允许犯错”,本土化探索本就是一个在试错中完善的过程。
从悉尼联的少年到中国女足的帅位,米利西奇的足球人生跨越了不同大陆的足球文化。但他最清楚,足球发展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公式。中国足球的答案,不在欧洲豪门的训练手册里,不在南美球星的技术录像中,而在校园的绿茵场上,在联赛的本土身影里,在每一个符合中国国情的细致规划中。米利西奇的论断,与其说是教练的专业建议,不如说是对中国足球的真诚期许 —— 唯有以本土为根,以耐心为肥,才能让足球之树真正枝繁叶茂。
